学会新闻

...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专讯

...

加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

《技术经济》

...

《科学技术与工程》

...

《科技和产业》

CSTE2025年会报道丨平行论坛——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未来之路
2025-11-19

2025年11月8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之平行论坛“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未来之路”在浙江工业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平行论坛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创新与创业分会主办,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创新与创业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二级教授雷家骕担任论坛主席,6位技术创新创业和数字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近50位专家学者参会。

image001.png

在主题报告环节,论坛邀请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研究机构教授和研究员就各自研究领域做主题报告。其中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二级教授、博导、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主任雷家骕报告题为《开启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第二曲线》,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首席教授龙勇报告题为《兼顾社会利益与企业绩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李志男报告题为《数据要素化与创业机会》,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主任郑作龙报告题为《何以联合走向整合?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跨界知识整合前因及影响机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数字经济系系主任李成明报告题为《面向终极价值: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模式颠覆性重构》,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巧华报告题为《人工智能如何优化科学驱动的创新:基于创新过程的纵向案例研究》。 

image003.jpg

雷家骕,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

首先,雷家骕教授在《开启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第二曲线》的报告中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学习—引进—模仿—改进—自主迭代”的产业技术创新第一曲线,中国经济实现了从1978年仅3679亿元GDP到2018年超过82.7万亿元的跨越式增长,但随着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后发优势减弱以及国际竞争格局转向横向竞争,中国已经走到必须开启以科学驱动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第二曲线的历史转折点。新的第二曲线要求从最新科学发现和应用研究成果出发,必要时回到基础研究源头突破,同时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创新链接力研发体系,强化领军科学家与“桥接科学家”作用,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科学驱动创新的主攻方向,使原始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孕育新领域、新赛道和新质生产力。为有效推动第二曲线落地,需利用AI提升探索、规划与治理能力,完善全链条创新治理体系,同时高校应成为科学驱动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与稳定发动机,积极发展科技商学教育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未来产业提供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image005.png

龙勇,重庆大学

龙勇教授在《兼顾社会利益与企业绩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报告中强调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正面临成本高、技术难、环保要求严等多重挑战,亟须探索兼顾社会利益与企业绩效的全新发展模式。本次报告以微电网项目为例指出,在高成本和市场无效率条件下,仅依赖传统补贴难以为继,必须推动以可再生能源配额和绿证制度为基础的市场化补偿机制,通过科学建模实现社会福利、企业利润与环境效益的综合最优。研究进一步显示,合理设计配额与绿证价格能够有效引导企业持续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在可持续路径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与实践方案。 

image008.jpg

李志男,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李志男高工在《数据要素化与创业机会》报告中介绍了在数字经济全面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数据正从关键生产要素成长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该报告中系统梳理了从“互联网+”、数字产业化到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政策演进脉络,指出数据资源化、产品化、资产化的趋势正在重塑产业结构,并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的全新创业机会。报告强调,政策、技术与市场三重浪潮叠加,使数据要素市场迎来爆发式成长,为创业者在数据基础设施、数据治理与安全、数据流通交易以及数据驱动的行业应用等多个方向打开新赛道。同时,也需正视数据产权、数据孤岛、安全隐私及伦理等现实挑战,并以合规、技术创新与生态合作为核心能力布局未来。只有抓住政策窗口与产业升级契机,才能在数据要素价值链上实现突破,开启数字经济时代的创业新篇章。 

image009(1).jpg

郑作龙,苏州科技大学

郑作龙副教授在《何以联合走向整合?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跨界知识整合前因及影响机制研究》报告中介绍了跨界知识整合是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JVI,Joint Venture for Innovation)发挥效能进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现有文献对JVI何以联合走向整合的前因因素及影响仍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相似-吸引理论探讨JVI成员“共同属性”相似并吸引走向联合的影响过程,提出了影响JVI跨界知识整合的“联合-融合-整合”理论框架:吸引联合(行业地位、经验基础和使命驱动)—社会融合—跨界知识整合(多成员互动、试错与迭代、新知识涌现)。本研究拟采用多个JVI参与者的实地调研与问卷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为地方创新联合体培育及高质量运行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image011.jpg

李成明,中央民族大学

李成明副教授在《面向终极价值: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模式颠覆性重构》中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终极影响并非局限于优化效率的“工具性”应用,而是驱动一场围绕“终极用户价值”的商业模式颠覆性重构。真正的颠覆者不是在做“AI+”,而是在用AI对商业模式的三大核心进行重写:在价值创造上,从提供标准化产品转向交付大规模个性化的动态“服务体”;在价值传递上,从线性供应链转变为实时互动、可进化的智能生态;在价值捕获上,从一次性交易收费模式演进为按结果、按价值的持续服务收费。通过Netflix、特斯拉等案例可以看出,成功的重构始于一个根本性问题:“在AI时代,我能为用户提供的极致价值是什么?”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推动思维范式从“用AI把事做得更好”转变为“用AI做完全不同的事”,这场变革的起点是回归用户终极价值的再定义,其成功关键在于组织思维与能力的重构,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引入。 

image013.jpg

李巧华,西北民族大学

最后,李巧华副教授在《人工智能如何优化科学驱动的创新:基于创新过程的纵向案例研究》中选取典型企业英矽智能为例,基于认知-行为-结果分析框架,考察了纵向案例创新过程,研究发现:(1)对科学驱动的创新场景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双重认知,是开启人工智能优化科学驱动的创新的前提,其中,企业创始人或管理者根据对所处情境的认知,识别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机会,通过场景创新需求引导企业后续行为选择与实施;(2)基于人工智能嵌入科学驱动的创新过程各个阶段的逻辑,企业开展人工智能使能创新过程行动;(3)人工智能优化科学驱动的创新,是在机会认知、创新资源支撑、人工智能使能、合规安全治理综合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而治理维度是人工智能使能科学驱动的创新中实现价值对齐获取成功创新结果的关键;(4)人工智能使能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使得企业从战略上建立创新联合体,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成为必要和可能。本文研究不仅能够贡献于现有文献对人工智能优化科学驱动的创新的机制性解释不足所形成的研究缺口;也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增强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助力产业升级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image015.jpg

6位报告人围绕科学驱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在未来产业中的作用这几个领域进行深入阐述,提出了新颖的学术观点。最后,由大连理工大学张米尔教授和雷家骕教授做总结发言,两位专家指出,本次论坛的报告系统呈现了从国家科技战略到产业技术升级、从数据要素驱动到人工智能赋能创新、从跨界知识整合到商业模式重构等多维度的前沿进展,为理解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关键趋势提供了重要洞见,也启发了与会者进一步思考科学驱动创新、绿色技术发展、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以及AI时代组织重构等研究方向。此次平行论坛内容丰富、议题前沿,拓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数据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的理论边界与实践视野,为推动未来产业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创新与创业分会
2025年11月19日